不应以“智能”之名,把新能源汽车变成“广告大屏”
对于汽车这样的智能产品来说,比起“大数据能够更精准知道你需要”,不应把新变成最重要的汽车是如何让驾驶更安全。 全文1558字,广告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/马尔文(互联网从业者) 编辑 刘昀昀 校对 刘越 近日,汽车据上游新闻报道,广告9月23日,大屏重庆的智能刘女士驾驶新买不久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,在使用车载导航行驶时,不应把新变成中控触摸屏突然出现弹窗广告,汽车遮挡了导航信息。广告 对此,大屏相关厂家客服回应称,“如果车主不愿意接收相关信息,我们将不再推送相关信息给车主。从现在情况看,活动后台显示已全部停止(推送)。目前还不太清楚今后是否再次推送弹窗”。至于纯电车车主如何关闭中控屏弹窗广告推送功能的问题,客服表示:“目前还不清楚。” 弹窗广告不罕见,但汽车驾驶中的弹窗却突破了公众想象。违背安全常识和用户意愿的广告任性弹窗,成功点燃了用户对“智能汽车”的焦虑。 打着“智能”噱头的产品,最终变成了用户自费买了一块随时在线的广告屏。在过去的几年间,这样“想弹就弹”的场景和新闻时常见诸报端。例如,有着智慧大屏的冰箱会突然播放广告,有智慧大脑的电视机不看广告就开不了机等等。 弹窗广告的出现,一定程度上戳破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在“智能”上包装出来的宣传。在过去的商业叙事里,包括汽车在内的智能硬件,声称要以联网、语音识别和大数据能力,来拓展用户的信息交互渠道。 但上述宣传落到产品层面,消费者经常感知到的变化,往往是“为了一分便利而丧失了九分隐私”。例如经常有用户吐槽,如今车里有摄像头,冰箱也有摄像头,甚至就连电视机,也有摄像头。 对于汽车这样的产品来说,比起“大数据能够更精准知道你需要”,最重要的是如何让驾驶更安全。进一步说,就是如何让正在开车的驾驶员,感知到自己拥有对汽车的掌控能力,而不是正在驾驶着一辆可能随时会被人广告弹窗、被人录像甚至是被人远程控制的智能硬件。 表面上看,这是一个“厂商不顾用户安全推送弹窗广告”的营销伦理问题,而从深层上看,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智能产品“所有权边界”的问题。即,对于自己花钱购买的产品,用户是否有真正的控制权。 当前,在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里,某种程度上,智能化的部分,是通过大数据和联网,取走了用户隐私和控制权来实现的。这中间的边界,也因此而变得极度模糊。 举个例子,如果有人想在业主家里安装一块随时滚动播放广告的屏幕,那么,基于业主对住宅的所有权是确定且清晰的,不经过业主的同意就入户打广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 但智能硬件还缺少关于“数据传输、信息展示”的边界划分。因此,也就出现了当用户以为是在驾驶汽车,但还有弹窗广告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强行“同乘”。 去年开始,不管是特斯拉摄像头收集数据而引发的全球争议,还是某冰箱品牌未经用户许可而在屏幕上播放广告,均是以“智能硬件”的名义,窃取了用户对于产品及其数据的所有权。 在一些生活场景里,强行弹窗损失的只是用户体验,但在驾驶这样的危险场景下,弹窗所牺牲掉的可能是用户安全。“想弹就弹”的车机广告,也对责任认定、数据权益等法律和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。 今年9月30日,《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》将施行,这正是对于此前互联网软件违规弹窗现象在政策上进行清晰界定。可以肯定的是,未来在智能汽车等领域,必然也会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地。 正在被逐步模糊的智能产品“所有权边界”,不能始终如此不明不白。类似于驾驶过程,中控触摸屏突然出现弹窗广告的情况,也不该用“不清楚”搪塞。任何情况下,用户都该拥有“不被弹窗”的权利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手机厂商年末大冲刺
- 阿片类药物公司Opiant获收购 盘前暴涨118%
- 小微企业重磅利好:符合条件的贷款还本付息日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末
- BioNTech将在新加坡建立亚太地区首座mRNA生产基地
- 稳健、开放、有特色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聚焦中国经济数个热点问题
- 高盛:美联储上调通胀目标不可避免,问题是在何时
- A股ESG事件周报丨央行提出绿金工作四大重点
- AMD盘前涨1.56% 发布最新数据中心芯片Genoa
- 工信部:1-10月信息通信行业运行平稳,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%
- 中伟股份回应印尼工厂爆炸传闻:图片不实 网络报道严重偏离事实
- 美团网约车的泥泞之战
-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:计划在有生之年捐出大部分财富
- 就业市场降温之际“四大”持续扩招 安永将招聘约22万人
- 豫酒龙头欲寻资本介入,宋河酒业申请破产重组
- 付万军已赴任农业银行 四大行3位行长有望来自光大银行
- 亚洲资产前三季度溢利354.7万港元 同比增长164%
- 为什么美联储对通胀失去了控制
- 资管公司联合多方驰援受困房企 共商化险模式、提高资产处置效率
- 元宇宙农业体验记:从泥土里到云端上
- 地产巨头盘中飙升50%!北向资金半天净流入超130亿!地产链涨嗨,A股、港股联袂大涨,地产债也全线修复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