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村活化、修旧如旧 让爨底下村的年轻人又回来了
8月9日,古村经历了一场秋雨之后,活化夏日的修旧下村炎热稍减,京西群山中的旧让村落里,愈发凉爽。爨底尽管不是轻人周末,但仍在暑假中的古村民宿主人韩永聪,也比平时更忙,活化订房间的修旧下村电话接连不断,各个小院里的旧让事务接连不断。 韩永聪的爨底民宿,建在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爨底下村,轻人古村依山势而建,古村弯弯曲曲的活化石板路,连通了一座座传统四合院。修旧下村青石为墙、灰瓦覆顶的院落,建在山坡、山谷之间。每一座四合院都打扫得干干干净,院子里挂着灯笼、油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。年轻人们穿梭在一个个院落间,感受这个历经数百年却又带着现代气息的山村风貌。 从建筑开始,改变凋敝的古村落 在北京,爨底下村无疑是最知名的村庄之一,这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,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开发旅游业,并渐渐成为京郊热门的景点之一。 在爨底下出生、长大的韩永聪告诉记者,爨底下最早的农家乐,在1993年就开始营业了,也是在那以后,爨底下这个村庄开始被山外的人们所知。这里的村民们,也因此获得了比其他村更高的收入。 但旅游业的发展,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个村庄,和其他村庄一样,年轻人一代代外出,只把这里当作一个假期才回来的“老家”。韩永聪也是出走的年轻人之一,在很长时间里,一直在旅行社工作,走遍大江南北,见过许许多多的景区村庄,他总觉得,爨底下的旅游业,无法真正支撑起一个繁荣振兴的村庄。 和爨底下相比,邻村黄岭西更加凋敝。出生于门头沟城区的王帅,最初见到黄岭西村的时候,村里常住的只剩下几十户,几乎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妇女,许多院落破败不堪,甚至已经不能住人。 改变的契机从2017年开始,当年,北京市发布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16年-2035年)》,《规划》提出,在门头沟建立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。随后,门头沟按照科学规划、保护风貌、传承文脉、改善民生、有机更新、适度利用的原则,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。 而其中,几乎遍布全区的古村落、古建筑,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。韩永聪和王帅,都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机遇,在那一年,他们都到了村里,从村里数百年的建筑开始,踏上了改变村庄的道路。 活化古村落,是个挑人的活儿 一个历经数百年的村落,如何真正利用起来,对韩永聪和所有有志于进行乡建的人来说,都是一个挑战。 在回村之前,韩永聪看过很多南方的民宿,他想把村里的农家乐,改造成高端的精品民宿,“当初得到了政府很大的帮助,但政府也给我们制定了底线,修旧如旧,在保护中活化。”韩永聪说。 山里的四合院都是老房子,有些经历了数百年历史,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,但对现代人来说,如何提升它们的使用价值,可能是和保护同样难解的问题。“几平方米的房子,怎么改造,才能让原来的呆板,变得灵动起来,怎么才能适应现代年轻人的习惯?”王帅说。 解决保护和活化的问题,不能仅靠设计师,王帅解释,古村落有自己的生活传统,历史文化,而这些,恰恰是最好的资源。外来的设计师可以把房子设计得很漂亮,但很难真正把本地的特色融入进去。 “还是要靠自己,靠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。”韩永聪说。 王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,许多房屋已经很久没人住了,光改造就是一个大工程。事实上,王帅最开始租了七八个院子,用了整整20个月才改造完第一批。“比重盖要麻烦得多,成本也更高。” 好在,随着乡村的发展,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完善,自来水、硬化路等基础条件都非常好,这为他们省了很多工夫。 留守人口,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10月1日,王帅的民宿开始正式营业。在爨底下,韩永聪的第一个民宿也开张了。 深山里的传统古村落,数百年延续不断的北方乡村生活场景,吸引了许多游客,“节假日,几乎一直是客满的状态,非节假日的客流量,也比之前预计的多,尤其是这几年,京郊旅游火热,平常也能保持60%的上客率。”王帅说。 王帅的七八个院子,雇佣了十多个本村的居民,每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,大部分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,不用出村,就能得到就业的机会。这在以前,是很难做到的。 保洁、厨师、民宿管家……这些工作,对生活在山里的老人和妇女来说,足够了,且能获得稳定的收入,在韩永聪看来,这种工作状态,其实要比自己开农家乐更轻松一点儿,“事实上,前些年开农家乐的,基本上都是老人。就像我父亲,70多岁了,那时候也还在经营农家乐。对他们来说,经营的压力其实挺大的。客人多的时候着急,因为体力跟不上服务的需求,没客人的时候也着急,因为经营成本不低。所以,那时候的农家乐,其实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。” 新的民宿,给其他村民也带来了启发,不仅仅是稳定的就业和收入,也有经营理念的变化,“我们改造完以后,也有挺多人开始学习,懂得了怎么进行标准化的服务,怎么才能给客人更好的体验。比如床单等用品,都要一客一换。” 在门头沟,像爨底下村、黄岭西村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,据门头沟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迄今为止,当地已经成功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、中国传统村落12个、北京市传统村落14个,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0%、55%、32%。2021年,门头沟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共接待游客达173.65万人次。 乡村振兴,还在不断拓展 和爨底下相比,位于门头沟雁翅镇的苇子水村,起步时间更晚一点儿。苇子水村也是一个古村落,建村距今,已近600年。村里有46座明清四合院,以青、白、灰为主色调,不施粉黛,格调素雅,村内生态保持完好,文化活动丰富,苇子水秧歌戏更是在2007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。 苇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介绍,林业和种植业是苇子水村的支柱产业,主要物产有香椿、柿子、核桃、山杏等,尤以香椿和核桃比较出名。 近几年,苇子水村通过与企业合作,依托自然禀赋与传统文化,在保留古建风格的基础上,将几处闲置民宅改造成“三顾苇庐”民宿小院,目前也已经是知名的京郊民宿。 不过,和其他发展民宿的古村落不同,雁翅镇为这里规划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途径——康养产业。雁翅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在苇子水村及其他多个村庄中,目前都在规划和建设面向市民的长期租赁产业,同样是古村民居,并不以短租、旅游为目标,而是通过打造丰富的乡村业态,吸引城市居民在这里长期居住和生活。” “我们村自然资源非常丰富,各种特色也比较多,而且山上有大片的梯田,居住在这里,既能体验古村落所凝聚的传统文化,也能享受优美的风景,还能够近距离感受农耕的魅力,是很好的康养之地。”苇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说。 据介绍,2018年来,门头沟区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.7亿元,成功创建12个美丽乡村,打造了“雁翅镇田庄”“王平镇古道农耕”两条生态沟域,许许多多像苇子水村这样的古村落,都迎来了发展机遇。 同时,为推动古村落活化利用,门头沟区先后出台了《“门头沟小院”精品民宿扶持办法》《门头沟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《一村一貌、乡村营造村庄风貌整体管控提升行动方案(试行)》《文物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实施细则》等政策,编制完成全部(14个)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,建立涵盖“整体空间形态-街巷-院落-建筑”的多维度、多要素保护体系,形成全区古村落活化利用“一张图”,使传统古村落,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助力和资源。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北京医保家庭共济政策即将实施:可为家人看病买药 还可投保“北京普惠健康保”
- 王老吉也“上火”了!咋回事?
- 央行今日进行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为2.10%
- 招商证券张夏:关注地产链、银行、保险和疫后困境反转领域机会
- 南博会这10年:两“变”一“不变”,解码中国
- 同心创未来 携手谋复兴——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侧记
- 东证期货半年报【天然气】:警报未解除 依然“命悬一线”
- 银行行长被骗26次,共计3.5亿元,却不敢报警?
- 皖滇闽甘等省份已成立省级教材委员会,省领导挂帅
- 李大霄:美股下行A股酝酿反弹 正可谓病树前头万木春
- SHANGHAI GROWTH6月末每股资产净值为0.22美元
- 国家破产,对斯里兰卡意味着什么?
- 王健林的世界杯生意
- 全产业链连环“滑铁卢”!龙头企业甩货,下游限产规模扩大,PTA价格要退回“4时代”?
- 日媒:所有与它相关的领域,中国都很可能最终超过
- 欧洲停止与俄合作火星项目 俄方:停止使用欧洲机械臂
- 商务部张威:中国外贸迎数字化转型窗口期
- 海欣食品喜忧参半:预计上半年扭亏为盈 参股公司却发生火灾
- 美国总统拜登抵达沙特 开始为期2天的访问
- 华泰期货白糖日报:巴西延续减产 内外糖价小幅反弹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