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: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
来源:经济参考报 金秋九月的河南中原大地,洒满丰收的坚决喜悦,处处洋溢着喜迎党的扛稳二十大的热烈氛围。 记者驱车豫东平原,粮食但见渠田相连、安全平畴如织,重任连片的河南玉米地里,一穗穗玉米颗粒饱满,坚决好一幅秋收田园画!扛稳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,粮食是安全一个地处中原腹地、以“吨粮田”(两季田)闻名的重任粮食高产村。 刚进沈家村,河南映入眼帘的坚决是写着“庆丰收同心共富 迎盛会齐向未来”的红色条幅。一旁的扛稳高质量农田里,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。村口不时有村民驾驶满载玉米的农用车进进出出,喜气洋洋。 “今年小麦、玉米双丰收,大家喜上眉梢。”沈家村村支书石长锁说。 一户农家院内,村民孙六与郭显春一人手持一把大头铲,正将一堆玉米棒铲进手推车里,再由楼上两名村民用吊机吊到二楼,铺开、晾晒。 “今年收成怎么样?” 听到记者搭话,55岁的孙六停下手里的活,脸上满是笑容:“收成不赖,大丰收。”她一边招呼记者坐下,一边弯腰拾起一个玉米棒说:“一斤玉米棒能剥出九两籽,每亩打1300斤。只会多,不会少!” “今年尽管旱,但浇水足,苞谷从种到收,浇了四遍水。多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,又打机井又通电,浇地不作难。”孙六乐呵呵地说。 没走几个街口,记者遇到正回家的沈永平。 “他可是种粮能人,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市镇,进的那块麦田就是永平家的。”石长锁向记者介绍。 2014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市镇高标准粮田考察时指出,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,命脉在水利,出路在科技,动力在政策,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、抓到位,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。 近年来,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,沈永平家的粮食亩产一年上一个台阶。今年,他家的小麦实测亩产达1400多斤,比2014年每亩又增产两百斤左右。 如今,沈家村3000多亩耕地的路、林、渠、井、电均得到改造,地头建了5G基站,连接数百个植保、气象传感器,监测墒情、虫情、苗情、灾情;电力设施服务到地头,机井通电,保障灌溉,旱涝保收。 “粮食增产了,收入咋样?”记者问道。 沈永平给记者算起账:今年种了10亩小麦,平均亩产1400斤,每斤小麦1.5元,扣除成本721元,每亩净收入约1379元;4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,每斤玉米1.1元,每亩净收入约915元,加上套种的6亩西瓜、辣椒,家里10亩地一年净收入大概25750元。 夜色降临,空气中透着阵阵清凉。路灯下,村民三五成群,惬意地散步、聊天。 记者夜宿村委会,次日黎明,便被阵阵布谷鸟叫声叫醒。早起的村民正赶在露水未消时,抢收大豆,尽早腾出田,播种小麦。 作为产粮大省,河南深入贯彻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。 在有“中原粮仓”美誉的驻马店市汝南县,经农业农村部门实地测产,全县玉米平均亩产597.4公斤,在夏粮丰收基础上,秋粮丰产在望。 “作为基层种业科研工作者要努力开展良种技术攻关,精心培育好每一粒种子,把农业‘芯片’攥在自己手中,以实际行动,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。”位于豫北新乡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李艳说。 目前,河南全省秋粮进入大范围收获阶段,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1.3万余名农技人员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,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。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可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,迎来一个粮食生产丰收年。(新华社郑州9月25日电)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关于个人养老金业务,你想知道的都在这
- 兴业银行监事会主席蒋云明辞职 下一站赴任福建金投
- 东航空难:已发现黑匣子是语言记录器,另一部还没找到
- 回购救得了中概股吗?
-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11月22日起闭园
- 苏州今年前两月外贸保持增长 RCEP生效提振企业信心
- 广州银行副董事长肖瑞彦任职资格获批:四年历任3家银行行长
- 价格狂涨四成,韩国首尔餐饮店开始囤面粉
- 关于网传防疫人员将一男子压控在地调查情况通报
- 重磅!中央再提保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5大举措稳定市场预期!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安排也定了
- To B收入首超游戏,腾讯刘炽平解读净利下滑背后的产业化转型
- 拉夫罗夫:俄乌谈判迅速结束对美不利,美国希望俄乌敌对尽可能持续
- 人民银行发布第三季度执行报告,明确下阶段政策思路 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兼顾平衡
- 青山究竟拥有多少高冰镍产能?分析师称每月8000吨至1万吨
- 3月底通过数字市场法案?欧盟与美科技巨头展开拉锯战
- 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搜救工作全面展开
-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繁荣 88万亿市值澎湃中国新动能
- 营收重大依赖小米通讯 柏承科技冲刺创业板
- 最高法发布行政赔偿司法解释 加强对当事人合法权益全面保护
- 保险公司股权投资规模超1.6万亿 直接股权投资连续三年增长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