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期回复问询函 可别“习惯成自然”
炒股就看,延期权威,回复函专业,问询及时,别习全面,惯成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延期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一段时间以来,回复函部分上市公司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有欠积极主动,问询不仅回复问询的别习时间跨度长,延期次数还不少,惯成让不少投资者跟着着急上火。延期上市公司一次次缄默不语,回复函显然有违真实、问询准确、别习完整、惯成及时披露信息的监管取向,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,以免让市场白白等待,望眼欲穿。 发送问询函件是交易所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,主要包括监管函、问询函和关注函三类。根据公开信息,大部分问询函件内容主要涵盖公司经营、财务、管理、业绩、信披等相关重大事项,特别是受市场关注的热点与重大问题。收到问询函后,信息披露义务人有必要详尽、具体、真实、及时地回答。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,可督促上市公司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,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。从信息的有效性角度来讲,上市公司及时回复与充分回复同等重要,所以现有制度规定,上市公司收到问询函之后,要在5个交易日内回复。 遗憾的是,部分上市公司总是能够找到“不可抗力”,把回复的时间一拖再拖。过去半个月,有近百家公司公告了“延期回复”,理由多是“因监管问询函中涉及部分问题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,公司预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复”。复杂问题当然需要小心求证,偶有一两次延期可以理解,但此前有的上市公司延期回复居然达到17次之多,就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啥“难言之隐”。 上市公司回复问询函的“拖延症”,病因与现有规则的宽松多少有些关系。当前的规则对于上市公司申请延期的次数,并未强制要求。这个规定的初衷应是本着谦抑的监管取向,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自由空间。但是如果上市公司把精力用在了钻规则漏洞,则势必会降低信息披露有效性。因此,有必要完善交易所问询的相关规则,设置延期次数和回复时间上限,让上市公司有点儿紧迫感。对迟迟不回复的公司,可采取其他更严厉的监管措施。否则,大搞拖延战术的上市公司,可能会就此“习惯成自然”。这对整个市场生态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极不好的“示范”。 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,对于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取向变化,应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。及时、准确、完整的信息披露,是与监管层和投资者沟通最为有效的语言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,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住的信息,与其让人指指点点,还不如放开嗓子说几句。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之下,万万不可沉默不语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亚洲第一人!印度首富成全球第三大富豪
- “考博热”来了 博士学位含金量如何提升
- 俄媒:欧盟近半国家因干旱缺水 寻求城市废水再利用
- 金朝阳集团于8月12日上午复牌
- 出口额增长超700%!这种家用设备,在国外大卖
- 严重了!FBI办公室遭袭击,与特朗普有关!
- 长期使用致癌,强生公司将在2023年停产含有滑石粉的婴儿爽身粉
- 国资委建材机关服务中心原党委书记、副主任许崇伟接受审查调查
- 解析“最壕世界杯”:转型中的卡塔尔,那些欲实现的雄心
- 大涨八成 “北转创第一股”泰祥股份首秀吸睛
- 法媒:众多国际专家促美归还阿富汗被冻结资产
- 重庆:连续高温致7条河断流、1座水库干涸,水利局部署抗旱供水
- 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已在海外上线
- 大金融引领A股强势上攻 北向资金大幅回流:市场“高低切换”迹象渐现
- 蔡徐坤,黑到投资圈
- 快讯:中广核矿业高开11% 预计中期纯利同比大幅上升至约3.4-3.6亿港元
- 为何游资“相中”西安饮食们?
- “19富力02”增信措施变更:新增包头品富公司20%股权质押
- 8月12日保险日报:非上市财险公司这半年增收不增利,地方探索保险中介“管理型总代理”新模式
- 江南茶区大部遭遇高温热害,恐将影响来年春茶生产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