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微信农场不是发现大家都搞起了“微信农场”? 没错, 这是多年后我们热爱种地的中国人 最近搞出来的“文艺复兴”: 把微信状态变相弄成农场形式, 强行实现在朋友圈养小动物!又养鸭鱼 种菜这件事,起鸡 真就是微信农场我们的“种族天赋”。 十多年前大家头发都很茂密的多年后时候, 就能做到大半夜定个闹钟起来,又养鸭鱼 去好友的起鸡开心农场、QQ农场“偷菜”。微信农场 以前的多年后“农场”关停了, “偷菜”的又养鸭鱼那拨人, 也长大了、起鸡工作了、微信农场头秃了…… 没了“赛博菜园”的多年后大家返璞归真, 实体“养成系”种菜也很过瘾!又养鸭鱼 当代种菜学一:心多大,菜地多大 家里没有一亩三分地, 也难不倒种菜大师们发挥。 喝完水的空瓶、 平平无奇垃圾桶…… 蔬菜不钻无缝的砖…… 没有一块空地是无辜的, 要不咋说“中国人是有两把种子在手上”的呢? 当代种菜学二:只要胆子大,啥都能发芽 对于一些不容易发芽的小种子, “菜学家”祭出了路由器催芽。 当代种菜学三:我的生活都和种菜有关 把“种菜学”贯彻到实际生活中, 才是真正的“学术大拿”。 比如, 种菜成了买房的“硬性指标”: 种田文成了新型“文学体裁”: 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短视频 构建了多少人对生活本真的浪漫想象。 自古以来, 中国人似乎对未来都有一个相似的规划: 退休后找块地种种菜、养养花。 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 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 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 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 闲采菊花,吟诗煮酒, 坐看山野,云雾迷蒙。 春种秋收,夏忙冬藏, 我们种的不只是温饱, 也撒下了向往的生活的种子。 古时, “种菜”与“读书”, 被摆放到了一样高的位置。 耕田可以事稼穑,丰五谷, 养家糊口,以立性命; 读书可以知诗书,达礼义, 修身养性,以立高德。 刻在骨子里的的种菜情结, 浸满了国人对土地的热爱、 对自然的向往, 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 这一朴素的自然规律, 也磨砺着国人笃信天道酬勤、 劳有所获的价值观。 耕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, 而是积年累月的耐心。 播种和收获大多不会在同一个季节出现, 一株绿苗的生长必然是煎熬的、寂寞的, 但亲手体验一餐一食的创造与收获, 也是迷人的、充满期待的。 如今, 对于无法逃离钢筋水泥的都市青年来说, 对田园诗意的本能追忆, 是屏蔽掉KPI和工作群闪烁的消息的短暂逃离。 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, 打造一出未染尘埃的桃花源记; 在阳台的一方天地间, 醉心于一抔黄土、几粒种子、 些许清水和肥料, 菜园里感受到的四季轮回, 倾注的满腔热情, 比收成本身更有意义。 三毛的一首老歌《一亩田》唱道: “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, 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…… 用它来种什么? 种桃种李种春风……” 至少, 在有限的城市居住空间内, 我们还有一处阳台, 可以播种无边绿意, 珍重待春风。 说说, 你喜欢种菜吗? 一般都种些啥? 壬寅年 三月十三 2022-04-13 整理:文柯松、楼婧 来源:央视网 |